一、服務地方總體思路與戰略規劃
1.提出“一學院對接一街鎮”、“一學科對接一行業”、“一博士對接一企業”主動服務地方的舉措。即根據佛山32個鎮街產業發展和布局,學校各二級學院重點對接1-2個產學研重點合作地區(街鎮或職能部門)、每個學科服務1-2個相關行業領域或協會,一個博士或副高以上職稱教師重點服務1-2家專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強化有組織的科研攻關。
2.探索建立政產學研合一的校地合作長效機制。探索校地合作新機制和新模式,強化有組織、計劃和目的的主動服務地方意識與戰略,推動博士科技特派員常態化派駐機制和模式,搭建博士與龍頭企業“一對一”的精準對接服務模式。
3.創新校地合作新模式與新機制。創新科研組織與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全鏈條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機制。建設校地合作研發機構、產業基地、研究生聯合培育多層次產學研空間。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探索多元評價機制,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的評價導向,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分類評價和考核體系;
4.構建以專利成果轉化應用為導向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立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前預評估和審核機制,構建以專利轉化績效為重要指標的科技創新考評體系。依托學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建設高校平臺,探索建立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和服務全鏈條服務體系,推動建立完善佛山區域重大經濟科技活動知識產權評議制度,服務產業提質增效和產業創新發展,為佛山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構建政產學研合一的長效合作機制
1. 博士科技特派員常駐機制。2021年11月,學校與三水區共同實施博士科技特派員“智助淼企”項目。圍繞三水區企業特點與需求,學校精心遴選25名優秀博士,分別派駐25家三水區規上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一對一”精準對接,旨在通過構建政產學研合一的長效合作機制,發揮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的引領作用,為企業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提供全方位服務。
項目自實施以來,25名博士科技特派員積極對接企業創新發展需求,雙方已在技術聯合攻關、人才培養、科技獎勵申報、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產學研合作成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賦能。從2021年11月到2022年4月,已累計為25家派駐企業提供科技政策咨詢與技術指導64余次,與15家派駐企業就深度產學研合作或技術聯合攻關達成初步協議,已與5家企業就共建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或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成初步協議,已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6項,已與3家企業就聯合申報202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勵達成協議,為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 企業科技特派員。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自2020年廣東省科技廳啟動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來,我校申請入庫企業科技特派員101名,與43家企業簽訂技術合作協議,服務的30家企業獲得廣東省科技廳立項資助。
3. 農村科技特派員。學校組織特派員團隊充分利用所在學院的師資力量和專業優勢,由項目負責人帶領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吸納優秀骨干教師和學生代表,為服務鄉鎮提供技術支撐。2018年-2022年學校共派駐12支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為廣東省14市17縣區提供技術咨詢服務688人次,培訓指導從事技術創新服務人員、農業科技服務人員317人次,參與駐鎮幫扶44人次,服務帶動58戶農戶,服務12個企業、合作社,推廣1項新技術,為當地引進1個項目,共舉辦11場培訓次,帶動脫貧人數278人,幫助受援對象增收585000元。
三、服務企業的橫向科研項目情況
學校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所遇到的技術瓶頸,構建高水平科研人才團隊,與企業共建高水平科研平臺,共建高水平產學研基地,聯合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探索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全鏈條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機制。建設校地合作研發機構、產業基地、研究生聯合培育多層次產學研空間。
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探索多元評價機制,堅持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的評價導向,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分類評價和考核體系;依托學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建設高校平臺,探索建立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和服務全鏈條服務體系,探索校地合作新機制和新模式,強化有組織、計劃和目的的主動服務地方意識與戰略,推動博士科技特派員常態化派駐機制和模式,搭建博士與龍頭企業“一對一”的精準對接服務模式,大幅提升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通過構建服務地方的長效機制和實施系列激勵措施,學校服務企業的橫向科研經費節節攀升。2017年至2021年,共簽訂橫向項目1868項,合同金額30142萬元,到賬經費23923萬元。其中合同金額100萬元及以上合同46項。
四、知識產權工作亮點突出
1.學校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成
2.2021年11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授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正式運行,廣東省目前共計六家單位獲批TISC,我校是廣東省目前唯一成功獲批的高校。
3.2020年10月,獲批國知局、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籌建單位;并順利通過《高等學校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審核認證。2020年7月,學校為第一依托單位首次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正式授牌 廣東(佛山)知識產權分析評議中心
表.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專利授權情況
授權年份 |
發明 |
實用新型 |
外觀設計 |
總計 |
2015年 |
25 |
80 |
20 |
125 |
2016年 |
10 |
52 |
61 |
123 |
2017年 |
40 |
237 |
48 |
325 |
2018年 |
74 |
709 |
57 |
840 |
2019年 |
100 |
760 |
15 |
875 |
2020年 |
195 |
599 |
3 |
797 |
2021年 |
302 |
128 |
4 |
434 |
總計 |
746 |
2565 |
208 |
3519 |
6.高校知識產權全流程創造管理體系逐步構建
五、科研成果轉化情況
高建以來,學校通過改革科研評價機制,構建知識產權創新保護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逐步推動“一學院對接一街鎮”“一學科對接一行業”“一博士對接一企業”主動服務地方舉措的落實,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科技成果應用轉化。2017年以來,學校共成功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達389項,轉化金額達9037.8595萬元,為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與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2020年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效排名廣東省高校第8位。
2020年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效排名廣東省高校第8位